编者按
新型肺炎席卷全国,我国体育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美高梅游戏官网app的教师们时刻关注当前疫情情况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积极参与,深入讨论,凝聚力量,共同助力我国体育产业的转型与发展。
田翠翠
2019级博士研究生
疫情之后的“触底反弹”
----体育场馆的发展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体育产业的各个行业均遭受严峻冲击,体育场馆同样难独善其身。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载体,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线下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担当重任。疫情过后,人们的体育健康意识会明显增强,因“长期积压”而释放的健身需求势必会迎来大爆发。与此同时,竞赛表演市场也将面临大规模爆发。体育场馆作为人们参与运动健身和观赏竞赛表演的重要场所,需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多措并举,为疫情之后的“触底反弹”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来说,大多数由事业单位或国企运营,还有少部分委托给民营企业运营,但都享受着一定的财政补贴或差额补贴,没有倒闭的风险。因此,大型体育场馆需要在疫情期间苦修内功,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在场馆管理方面,要加强“智能化”布局,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场馆运营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要加强场馆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保障场馆安全运行。在人员管理方面,要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文关怀,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组织凝聚力。在服务供给方面,要针对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进行产品升级,研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产品链条,提升场馆附加值;同时要适当增加场馆开放时间,充分利用黄金档期策划活动,创新体育消费场景。
对于中小型体育健身场馆(所)来说,经营单位大多是中小微体育法人单位(健身房、体育培训机构等),在关门歇业期间没有资金流入,却承担着较大的人力成本和场租费用,资金压力比较大,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活下来的问题。对于资金实力一般的企业,除了通过开源节流、维护已有会员等措施安全渡过疫情“寒冬”,还要认真审视行业短板,创新商业模式,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对于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产品供给,开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产品链,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变现能力。同时要抓住行业重新洗牌的机会,采取企业并购行动,扩大场馆经营规模,为疫后开馆做好充分准备。此外,政府也要采取一些措施促进中小体育场馆的发展。除了出台一些相关的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对场馆的水电气费用进行适当补贴和减免,同时还要增加政府采购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有效保障中小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疫情“寒冬”后,便是春暖花开时。体育场馆将敞开怀抱,热情拥抱疫后“重生”的体育产业。
董小燕
2019级博士研究生
共抗时艰:建立体育服务业中小企业联盟
2020年初的这次疫情对于尚处稚嫩的体育产业来说是一次较为严重的打击,其中线下体育受冲击较大。随着31个省级行政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各地体育主管部门相继发布停止赛事活动的通知。以北京市为例,体育局明确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场所暂停举办人员密集型的群众体育活动和赛事活动;经营性体育场所暂停组织各类聚集性健身活动,包括各类体育培训、健身辅导、团体操课等业务活动。一方面是政策严管,另一方面是群众的自发性停止外部流动,目前我国的线下体育产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考虑到我国体育产业的企业构成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弱,疫情对这些企业的冲击是非常致命的。
在这种背景下,除了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外,也需要企业自身的“自我救赎”。目前,包括中南商业、印力集团等企业组织都提出了各种租金减免的方案,如印力集团宣布旗下在营的商户所有租金减半;融创文旅集团宣布文旅城商业项目所有店铺全部免除资金等等。以线下健身行业为例,场地租金一直是其资金压力的“重头戏”,因此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线下体育企业起到资金压力的缓解作用。但是目前来看,一方面宣布减免租金的企业组织大多把时间定在2月以内,以疫情的发展态势来讲,进入3月体育产业的寒冬仍不可能结束;其二是对于以线下健身行业为代表的体育产业最为重要的“用户粘度”,受疫情影响可能会被线上体育产业所分流。
基于以上原因,个人认为体育产业中小企业在面对重大的行业波动和冲击的时候,需要建立广泛的企业联盟体系共抗难关。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联盟主要围绕在产品制造业,如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等。体育产品制造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当中较为成熟的领域,而受疫情冲击更大的线下体育服务业才是中小企业的聚集之地,而这些企业建立联合组织有着更为迫切的必要。虽然各地服务行业不乏联合会,但在我国体育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无论是话语权还是可分配的资源都非常有限,因此只有行业自身组成联盟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这次疫情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商品零售、体育旅游体育等体育消费领域或仍将持续呈现消费力降级的态势,已经趋于理性的体育产业投资者或许会在2020年更加谨慎。可以预见体育产业的中小企业融资之路更为艰难。建立体育服务业联盟能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寻找融资渠道,帮助一部分企业渡过难关。
总而言之,2020年对于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线下服务业是困难的一年,但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行业努力下,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也随之而来。面对未来,我们仍然勇敢,并充满希望。
郑佳淇
2019级博士研究生
疫情对体育企业发展的影响、风险及建议
一、新冠疫情阴云下的中国体育企业态势及风险
新冠疫情突发,相比较于2003年非典来说,在全国影响范围更大。受经济增长环境不同,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大,宏观杠杆率偏高,货币政策传导或受阻等多重诱因,严重地影响中国产业经济的问题。疫情影响虽然从总体上、长期来看不会改变体育产业经济运行的总趋势,但是我国体育企业大多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变体育企业的决策方式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比较于衣食住行等其他行业,体育服务业需求弹性大,受影响之后恢复能力较弱,并且对生产性服务类体育企业的影响可能要大于生活性服务类体育企业。生活服务类体育企业重视人与人之间交往为基础,如体育管理行业、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场地设施、体育培训等(TO B)。其产品的传统的无形性以及相对的不可存储性等特性,受到冲击且短时间内难以回归到正常水平。生产性服务类体育企业为基础体育用品及场馆产品制造,销售,场地设施建设等(TO C)企业的影响,表面上可能带来的冲击没有那么直观,但影响更加深远、破坏性更大。一是疫情影响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冰雪产业链中,为滑雪滑冰场提供产品的冰雪装备制造、销售与租赁企业原本冰雪大热的势头受阻。二是虽然其他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分离,线上与线下的分离,但掌握核心科技并且已形成规模使用的体育企业较少,体育企业的线上线下业务发展在此次疫情中能否抓住机会,仍面临很大的挑战。
疫情的全球蔓延,疫情对现代产业链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加剧。体育行业与其他行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运输、餐饮、酒店、旅游、商店娱乐等行业受挫一方面减弱了消费需求量,因体育企业自身的停工停产,减少服务供给量,增加了资源成本,这些需求量及供给量,消失后很难像一二产业一样,赶工回来。而由于体育企业的供应链中某些环节的停摆,将会出现“长鞭效应”现象,比如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由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带来的产业体系、分工体系的扰乱和对现代产业链可能带来的暂时性断裂。
二、基于疫情防控考量体育企业发展机遇
从本次疫情遇到的问题、风险,应注意维护和保持企业所处的产业链的紧密关联性,制定政策鼓励支持援助。避免出现一环节停摆阻碍整个产业的中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必要程度上,可以跨产业进行业界对接。体育企业应注重相互合作,抓住疫情结束后的“反弹”机遇,“固本培元”“革故鼎新”,量力尽责、回馈社会。一是要“固本”即降低风险,稳定现金流,从运营上精简业务,完善应急预案及企业抗风险能力;要深化产品研究,做好产品研发,新产品测试等工作,注重品牌的打造,深化体育无形资产的作用,才能拓展体育市场,稳固产业链,密切关注资金来源,深化产品研究,积极主动出击,赢得基金、投资公司的青睐;要建立稳定圈层、转化流量,做好蓄客工作,为“反弹”更好的抓住机会。二是要“革新”,适度在有实力,优秀的体育企业中展开线上生产性服务活动、生活性服务活动,如推动产品服务数字化升级,注重家庭体育等小范围营造,关注体医结合、智慧场馆、智能观赛等可能机遇。最后,体育企业更要坚守底线、量力尽责、回馈社会。发挥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包括居家健身服务、线上体育教育、场馆临时应急等积极作用,建构体育文化立体化的传播内容体系、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方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胡静静
2019级高访班
疫后消费反弹:体育产业如何抓?
随着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全国各地体育活动被叫停,中超、CBA等赛事纷纷延期,马拉松上半年赛事基本停摆,而冰雪项目更是不容乐观,此前高歌猛进的中国体育产业在2020年上半年遭受重创。但是,从长远看,历次重大疫情发生后,大众对健康的关注以及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进行锻炼、增强体质的意愿都会大幅上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推进,体育产业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面对疫后体育消费反弹,体育产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针对大众健身习惯,加强体育器材定向投放。此次疫情悄然改变了大众传统的健身习惯,苦于不能出门的消费者纷纷开启了在家健身的模式。室内小型健身器材热销,据京东大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跳绳、哑铃、拉力器同比分别增长56%、60%、109%,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趋势在小镇中更加明显,标志着二三线城市健身热潮的觉醒,应在这方面加强引导和经营。二是针对线上健身平台,加强体育培训扩容升级。疫情期间,Keep、Super Monkey、Shape等打通了线上线下团课的互联网健身平台,开辟了健身房的线上战场。可以说,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已经成为体育健身培训的重要趋势,应在这方面加强投入。三是针对疫情发展形势,加强内部挖潜开源节流。要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的同时,利用好疫情期间相对空闲时间,加强内部教育培训,苦练内功、打磨产品,优化运行机制,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并提前为下一季做好准备,做好夏季 “补充”项目,尽量减少损失,开拓业务市场新的蓝海。
疫情后,党和国家就复工复产必将密集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关键是要积极作为、用好政策,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体育产业的帮扶引导力度,行业协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反映行业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着力解决具体的问题。2020年是一个拥有欧洲杯和东京奥运会的体育大年。疫情后体育赛事、健身培训、体育器械、运动服饰等行业又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同时家庭室内健身产业也将迎来进一步的大规模增长,更多品牌的重心会更多向互联网营销、电商以及品牌社群建立倾斜,体育产业背靠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只要激发出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强大驱动力,必然能够做到危中寻机、转危为机。
李国
2019级高访班
新冠疫情对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
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强,人群流动受到限制,对居民体育消费影响较大。近期,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着力稳定居民消费,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就“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而言,新冠疫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模式、消费支出”等四个方面。
一、 新冠疫情对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
新冠疫情的发展使得人民对于自身健康问题愈发关注。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对于健康作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从强调“运动辅助治病”的“运动是良药”开始转为强调“运动提高免疫力”“运动是疫苗”,这种认知观念的转变将会对体育消费观念产业积极的影响。经过此次疫情,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将会增强,“请客吃饭不如请客流汗”将会成为新时代体育消费的新观念。
二、新冠疫情对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
新冠疫情将对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行为产生一定影响。《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调查公报》显示,有15.7%的6~19岁儿童青少年花钱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只有5.5%的人花钱观看体育比赛。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39.9%的人有过体育消费,新冠疫情的发生使得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更加重视,“花钱买健康”式的体育消费行为将会增加。
三、 新冠疫情对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模式的影响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线下消费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抑制。由于疫情影响,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关管控措施,限制居民外出,体育场馆、公园和景点不对外开放,体育教育机构培训业务暂停,各类体育赛事延期或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相关领域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其二,线上体育消费模式获得发展良机。由于疫情影响,“宅经济”“宅消费”应运而生,一些新兴体育消费业态得到快速发展。受到压抑的健身需求刺激了在线健身、健康领域的发展。居家锻炼提升免疫力是战胜疫情的关键一环,这使得在线健身热度持续上升。
四、 新冠疫情对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支出的影响
国家体育总局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全年人均体育消费为926元,远高于2007年的593元和2001年的397.42元。体育消费呈现出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升级的趋势。受新冠疫情影响,这种体育消费发展趋势势必会受到影响,城乡居民由于消费行为、消费场域受到限制,体育消费支出会相对较少。
曹淼孙
2019级高访班
疫后消费反弹:体育产业如何抓?
武汉疫情给全国体育产业泼了一盆冷水,飞速发展的体育经济瞬间坠入了冰冻时刻。雪场暂停营业、健身场所闭馆拒客、体育赛事延期举行……体育产业的发展伴随着疫情迎来了真正的寒冬。人们翘首期盼,希望体育产业的暖阳能尽快照亮经济停滞的黑暗,迎来疫后体育消费的反弹。
疫情结束后,一切终将回归正轨,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整个体育产业发展出现“断崖式”的中断之后,体育产业的后续发展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盘和重组。部分中小型体育企业在疫情之灾中已经被淘汰出局,其余部分也元气大伤。在疫后体育消费反弹之际,体育产业如何抓住契机,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资源的再分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疫后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
首先,遵循产业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体育产业市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顺规律而动,则昌;逆规律而行,则亡。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特别是在面对疫后一个非常态的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的发展更应该顺势而动。疫后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要以冬季项目发展为龙头,体育联赛市场为主干,辅之以校园体育和群众体育。只有集天时地利人和于己身者,方能蓄力借力,笑傲体育产两极分化现象凸显,部分体育产业应接不暇,形成“马太效应”。所谓优胜劣汰强者胜,狂沙吹尽只剩金,用来形容疫后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再贴切不过。后续体育产业的发展渐趋常态,体育市场短时间内因过度饱和而导致体育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再次,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因疫情来袭,体育产业饱受伤筋动骨之苦。大多数体育消费市场费需要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才能更好地打破不同行业之间的贸易壁垒,应对市场的挑战。率先割骨疗伤的体育企业,将满血复活,在面对激烈竞争的体育市场中高歌猛进,获利颇丰。体育资源配置将在国家体育政策主导下重新分配。价值规律支配下的体育资源配置因这种行政介入因素而出现短期的发展失衡现象。
最后,紧跟体育政策形势,确保体育产业发展方向。针对疫后体育产业的发展,毫无疑问,国家将会出台若干相应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和方针,来弥补疫中体育产业发展的不足。在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上,体育消费要唯马是瞻,深刻领悟相关会议精神,把握政策要旨,确保体育产业能在健康、快捷的发展轨道上策马扬鞭,直济沧海。
面对疫后体育消费的反弹,体育产业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